善和村
文化传承

善和村红色农耕文化旅游区

善和村 BY SHANHECUN

1929年2月27日, 任红四军党代表的毛泽东 、军长朱德率领红四军向赣南挺进,深夜途径大善和,次日清晨,老百姓开门看见军纪严明的红军坐在路边、屋檐下及樟树下休息。


1930年1月26日,毛泽东与朱德在大善和休整,14岁的少年先锋队员曾传芳跟随部队参加红军,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少将。


1932年8月13日,毛泽东与朱德从兴国前往招携,途径大善和,18日攻打县城,取得胜利后,于19日向宜黄挺进。


1933年5月,红一方面军总部在总司令朱德、总政委周恩来率领下,进驻善和村一带进行短期休整。总部机关驻于村内庵下屋(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),电台设在村内曾氏宗祠(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),祠内墙壁现存‘扩大红军!’等标语(现为县级文保单位认证实物)。


1933年5月12日,朱德总司令在此指导地方党政组织筹集军粮、扩大红军,并主持召开活动分子会议,部署苏区建设工作。康克清同志带领总部机关的妇女干部,深入群众,动员妇女为红军编织草鞋、缝补衣裳,组织救护训练。


1933年5月14日,红军总部在善和村东侧晒场召开群众大会,与会者达数百人。周恩来总政委在大会上作重要讲话,深刻阐述了土地革命的意义和‘打土豪、分田地’的政策,号召群众积极投身土地革命斗争,巩固和发展苏区。会后,在善和、中村等村试行毛泽东主席主持制定的《重新分配土地条例》,发动群众开展查田运动。与此同时,红五军团的指挥部设在中村村的罗氏祠堂(清乾隆年间建,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),参谋长陈伯钧协助军团首长,在此主持了部队的整编和军事训练工作。


1933年5月中旬,为保障行军和运输安全,红军工兵连对村口的清代石陂桥进行了桥墩加固,桥身遗留的3处弹痕记录了当年的历史。


1933年6月,红军在善和村进行了著名的“大湖坪整编”,调整了部队编制,核心内容是取消军的番号,按“三三制”原则,把“小师小团”改为“大师大团”。同年,国民党第94师和红军独立团在善和与中村交界的地方打了一场硬仗。红军战士们巧妙地利用熟悉的山区地形做掩护,歼敌200多人。


2013年至今,朱德旧居、曾氏宗祠、红军标语墙、红五军团指挥部旧址(罗氏祠堂)等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;两村融入“流坑-金竹”旅游线,成为研学热土。


2017年,县文化局博物馆在大善和收集了300多条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,大善和的红色标语在乐安县乃至全国数量排列前茅。

善和村
善和村红色农耕文化旅游区(大善和)

善和村红色农耕文化旅游区坐落在江西中部的乐安县,交通便利,全县为数不多开通客运载客服务的山村,受红色革命文化影响(善和村朱德旧居),常年有远道而来的朋友进村造访。


善和村与中村村,为历史悠久的毗邻村落,民风相融。因地处山间盆地,水系相通,田土相连,且居民往来密切,通婚频繁,在经济、文化和生活上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社区,故对外统称‘善和’。


千年古邑

善和村红色农耕文化旅游区坐落在才子之乡(抚州)的千年古邑乐安县,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(1131-1162年),善和村四面环山,气候温和,四季分明,是宜居宜耕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。


红色摇篮

1933年5月,红一军进驻大善和整编,朱德总司令随总部驻扎大善和安下,「朱德捡田螺」的故事就在这里发生,至今,每到这个季节都会看到田地里捡田螺的村民。


生态丛林

深山古树名木繁多,山间彩蝶翩翩、飞鸟喳喳、爬虫游动、走兽奔跑,山羊、穿山甲、猫头鹰等国家野生保护动物20多种,满山遍野尽是野生动物的绝好栖息地。

善和村
善和村红色农耕文化旅游区

善和村

  • 观看视频请移步以下平台,搜索:善和村
  • 图文平台:公众号、头条号
  • 视频平台:视频号、小红书、抖音、快手、B站
  • 社交平台:微博